在气动自动化领域,阀岛是连接“电”与“气”的枢纽。近年来,随着设备小型化、智能化、分布式化的需求激增,工程师们常常在两种方案间犹豫:是选择“只做连接”的多针阀岛,还是一步到位采用“自带大脑”的PLC集成阀岛?要回答这个问题,必须先厘清二者在功能、成本与场景上的边界究竟如何划分。IMI Norgren诺冠从系统架构、信号处理、布线成本、维护四个方面,给出大家清晰的分界线,并指出容易被忽视的问题。
一、系统架构:谁拥有“逻辑主权”
多针阀岛的核心定位是物理层简化。它把原本散落在机柜内的大量端子排、继电器、阀驱动线,压缩进一个25针或37针的矩形插头。PLC的DO点直接对应阀岛的线圈,PLC的DI点直接读取阀岛回传的传感器信号。在这个过程中,阀岛没有任何“思考”能力:电磁阀何时通电、通多久、是否与邻近工位互锁,完全由PLC程序决定。因此,多针阀岛可以被理解为PLC的“高保真延长线”——它只负责把0/1信号原封不动地搬到电磁阀端,再把传感器的0/1信号原封不动地搬回PLC。任何跨阀的逻辑运算、定时器、计数器,都必须回到PLC主机完成。
PLC集成阀岛则把主权下沉到阀岛内部。一块嵌入式PLC或工业级ARM板卡被封装进阀体,形成“阀-控一体”单元。它通过PROFINET、EtherCAT等总线接收上位机的配方或命令字,然后在本地执行顺序控制、联锁、故障诊断,甚至PID闭环。此时,上位机更像一个调度者,而非实时控制者。阀岛拥有了毫秒级的自主决策权,可以脱离中央PLC独立完成局部工艺。
二、信号处理:从“透明管道”到“边缘运算”
多针阀岛的信号处理深度几乎为零。每个针脚的定义在出厂时就已固化:1-8针对应阀1-8的线圈,9-16针对应传感器1-8的输入。这种“一一映射”使得调试阶段只需用万用表量通断即可验证接线,但也意味着任何工艺变更都必须回到PLC程序里重新分配I/O地址。
PLC集成阀岛则具备“边缘运算”能力。:
当真空发生器压力低于-0.07 MPa且夹爪到位开关为1时,立即打开吹气阀。统计过去10分钟内某气缸的往复次数,超过500次即向上位机发送预警信息。通过本地Flash记录最近100条故障日志,方便现场工程师们离线分析。
其实这些功能无需占用中央PLC的扫描周期,也无需在机柜内增加额外的安全继电器或计数模块。
三、布线成本:中线数量与故障域的博弈
多针阀岛的布线特点是星型集中。从PLC机架到阀岛需要一根25芯或37芯屏蔽电缆,外加若干根传感器电缆。当阀位数超过16路时,电缆芯数呈线性增长,桥架空间迅速吃紧。更严重的是,一旦该根多针电缆被机械臂或拖链磨损,整个阀岛将瘫痪,故障域等于整根电缆长度。
PLC集成阀岛采用总线+花链拓扑。一根四芯以太网电缆可以同时承载24 V电源、IO-Link信号和IP地址。当阀岛数量从1个增加到N个时,只需把电缆从第一台阀岛串到最后一台,桥架截面积几乎不变。同时,单点电缆故障只会影响下游设备,故障域被限制在相邻两台阀岛之间。对于动辄上百米的大型汽车焊装线,这种差异直接决定了项目能否按期交付。
四、维护逻辑:技能要求与备件策略的分水岭
多针阀岛的维护更接近传统电工:看懂针脚定义表、会用万用表、会压接端子即可。一旦阀岛损坏,只需整体更换,无需编程。这使得中小企业或单机设备商更愿意采用——维护技能栈与现有电工队伍完全兼容。
PLC集成阀岛则要求维护人员具备基础PLC调试能力:会刷固件、会在线监控变量、会看总线诊断。虽然厂商通常提供预制功能块,降低编程门槛,但现场仍需保留至少一名懂Codesys或TIA Portal的工程师。
IMI Norgren诺冠认为不同阀岛只是工具的选择,真正的选择标准永远是让合适的阀岛,在合适的位置,做最高效事。